三十六计 适合18岁以上玩家

本游戏适合12岁以上的玩家进入

返回首页 >

新闻中心

三十六计 瞒天过海计之应用解析



☆诡行迷踪,深藏不露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在对手比较强大或严密监视的情况下,为了躲避无法克服的困难,防止无法排除的干扰,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必须隐藏自己的踪迹和真实的意图,以迷惑对方的视听,蒙混过关,在其不知不觉之中完成秘密行动。
    一般情况下,对方要根据我们的踪迹来判断我们的意图,要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
    甚至不知我们是否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处在明处,我们处在暗处,我们就可自由灵活地行动了。
    换言之,谋划一定要机密,行动一定要无形,使敌人捉摸不定或产生错觉,进而掩盖自己的行动。
    例如,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到陇西抵敌姜维,刚一接触,姜维便主动退兵了,这时征西将军郭淮准备撤军攻打西凉,邓艾说:“敌人离这里不远,很可能复还,应该留下一部分部队在白水防守。”。

    不出邓艾所料,三天之后,姜维果然又派遣廖化回军白水,在白水南岸结营扎寨,有在河边造桥的准备,并每天派出一队人马在河边巡逻。邓艾经过几天的认真观察之后,对部将们说:“姜维肯定向东去偷袭洮城了”。

   大家间其所以,邓文说:“姜维人多,我们人少,他突然回兵,按理应立即攻打我们,我发现他每天巡逻的人马都表现出很疲倦的样子,肯定在这里的兵力很少,他们只好反复使用这点人马。
另外,他们忙了这样长的时间,一座桥还没有搭上,肯定是想借此牵制我们。”
    邓艾便立即命军中虚张旗号,麻痹廖化,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赶到挑城,发现姜维正在组织指挥军队渡河,而邓艾抢先占领了城池。姜维见无机可乘,便只好撤军。
    姜维是想隐藏自己的企图,由于干得不是很巧妙被邓艾看出了破绽,结果落得个白费心机。
    可见,要想运用好“诡行迷踪,深藏不露”,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运用卷迹藏身。即把声音和形迹都隐藏起来。无声无形是一种最好的隐蔽方法。
正如《孙子兵法一虚实篇》所言:“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这种“微乎”、“神乎”的策略,即使是深藏在我们内部的间谍,也无法探明虚实。
    其次,善于运用阳奉阴违。即表面上遵从,暗地里却不执行。表面上的服从可以骗得信任,并削弱对方的警惕,有时甚至可以获得对方主动提供的有利条件,暗中另行其事的时候,则不会被发现。而暗中另行其事则可以实现自己的真正的目的。
    第三。有所“瞒”有所不“瞒”。需要瞒的是对自己构成威胁,但对其又无可奈何的障碍。可是对于那些对自己不构成较大的威胁或是虽构成一定的威胁,但可以较容易地处理掉的障碍,就不必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瞒了,否则就会因多此一举而丧失时机或多付代价。也就是说,要实现隐蔽的意图,重点要选准。可以把重点放在蒙蔽“天”的视听上,使“天”成为聋子,瞎子,也可以把重点放在隐蔽自己的行动上,使自己达到“无形”,“无声”的境地,这样即使“天”耳聪目明,也无法发现我们;另外也可以两种办法同时使用。至于选用哪种方法比较好,这要根据对疗的特点及自己本身的优势来确定,对对方要避实击虚,对自己则要扬长避短。
    第四,要懂得随机应变。动物界中的变色龙,之所以能非常有效地隐蔽自己,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使自己的肤色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里就需要具有两种能力:一是对客观环境的判断能力,二是对自身的调节能力。要顺随时机,灵活地应付各种变化,要“顺举挫之,因势破之”。





☆转移视听,蒙蔽真相

    在竞争中,如果能做到“无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的,稍有不慎,露出蛛丝马迹,反倒使对方更加警觉。如果以一种行动来掩盖另一种行动,那么对方就会被迷惑,进而产生一定的盲区,我们便可在他们的盲区内行动而不被发现。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不公开行动。也就是说,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相,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或隐蔽起来。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所付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都较小,而对对方的蒙骗作用又相当大,运用这种策略时,所示之“假”要像“真”的一样,所隐之“真”要丝毫不露。
    例如,三国的时候,黄巾军将领管亥因为北海粮多,便派重兵把城团团围住,声言要向北海太守孔融借粮。孔融与围城的黄中军多次交战而不能取胜,情况十分危急。孔融手下大将太史慈准备冲出重围到外面求取救兵。一天他持鞭带弓,只率领两个骑士,各自扛着一个箭靶,大模大样地打开城门,走出城外。这一举动使城内城外的人都非常吃惊,特别是城外的立即警觉起来,做好战斗准备,这时太史慈却牵马进入城边的堑壕里边,竖起靶子,练习射箭,射后又返回城里。第二天太史慈又同样外出射箭。围城的敌兵有的站起来观看,有的干脆躺在地上不动,第三天、第四天出城射箭时,围城敌兵已经不再有人注意他们了,就在这时,太史慈吃饱了饭,喂饱了马,出城之后,趁敌人不注意,突然跨上战马,猛加几鞭,迅雷不及掩耳一举冲破敌阵,当敌人发觉时,他已经跑出很远了。为了使示假隐真产生效果:
    首先,善于运用常见不疑凡是常见常听的东西,人们就会习以为常,即使是假的,错的东西,也不会对它产生什么怀疑。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是这样的道理。所以,不断地、反复地向对方显示某虚假的事物或行为,就会使敌人信以为真。当然,向对方所显示的应该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十分明显的谬误,则很难使人不疑。太史慈就是根据“常见则不疑”的道理进行施谋的。因为他每天都出城重复射箭这样一个不变的行为,围城之敌习以为常,放松了警惕,这样太史慈的突然突围才能瞒过敌人的眼睛,得以成功。
其次,善于运用阴在阳内。秘密的计谋常常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边运用计谋不能在违反常规的时间里进行,更不能在无人之地施用。夜问偷盗,僻巷杀人,都不是明智之举,而是愚蠢的行动。使用阴在阳内的策略时,可以用公开的事物掩盖秘密的行动,也可以把秘密的行动公开去做。

  第三,切忌掩耳盗铃。前面谈到,这里要“瞒”的是“天”,而不是自己人,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掩耳盗铃。不要以为自己听不见,看不见的事情,别人都听不见,看不见。一切都要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施谋设计,绝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另外,更不能为了蒙骗而搞“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也就是说,事情要做得自然而又合情合理。




☆疲改误敌.麻痹对手

    如果经常不断地受到攻击即使疏于防守之处,也会紧张地戒严起来,相反,长时间处于平稳安全状态下,即使警惕性再强的八.也会逐渐地懈怠下来。由于精神上的懈怠,反映便会迟钝,行动便会缓慢,这时就会给我们的突然行动以可乘之机,待其发觉之时,我们早已“过海”上岸。所以打算瞒骗的地方,可故意长时间地不去触动它。使其因“虚防”面“意怠”,即产生轻敌麻痹的思想。
    例如,1992年3月15日,哈尔滨市农业银行动力办事处,存放在金库内的128.3万元现金被全部盗走。要说哈尔滨市农业银行动力办事处的防范措施真可谓万无一失。这座金库完全是按规定的标准建造的。三面都是营业室,只有一面靠着民用住宅。金库的墙体,在原来的厚度上又增加一尺多厚的加固层,墙体内加有太号钢筋。金库的门是钢板焊成的,并装有双密码双锁,同时在金库的四面,又安装了先进的报警设备,每天又有一名领导和三名值班人员守护,真可谓固若金汤。
那么盗窃金库的罪犯使用了什么样的现代化手段潜入这铜墙铁壁的呢?原来他们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用钢钎铁锤,穿墙人室,盗走巨款的。
    这几名犯罪分子竟然雇来四名民工为其凿墙,并规定只能在上午8点到11点,下午!点到3点干活,这个时间正是银行上班的时间,震耳欲聋的砸墙声连续响了三天。在这期问,也有职工对这异常的砸墙声产生了怀疑,并提出“可别砸咱们的金库墙啊”但是领导认为“金库那么牢周,刨一天也不会刨开”,银行的部分职工也认为:“偷金库是死罪,谁敢?”就这样,不愿发生,也不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银行的领导自以为金库固若金汤,而放松了警惕,这就是“备周则意怠”。而犯罪分子雇人凿墙,故意选上班时问,声音如雷,毫不隐藏,这就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所起的作用。



【精评】

    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定势,对于熟视无睹的现象经常是信而不疑的心理,利用人的错觉,以假象骗人。一般军事上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似乱真,最后以假代真,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在商业经营中,也可以假象为基础,达到渔人之利的目的。但此计不同于“掩耳盗铃”,那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办法,而瞒天过海则恰恰相反,它是愚弄对方于掌上的高明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