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适合18岁以上玩家

本游戏适合12岁以上的玩家进入

返回首页 >

新闻中心

三十六计有哪些 第二十二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三十六计有哪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下三十六计二十二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三十六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注释及按语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八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按语

古人按语说: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贼,指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对方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

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根据这个道理推测,敌军如能脱逃,势必拼命战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敌军就易于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千万不可轻易追击。▲

探源

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饭长平。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面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赵括的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未。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惜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这个赵括,就是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战争案例

袁绍围攻公孙瓒

公元199年,冀州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数次突围,都被败下阵来,只得退回城里,为了有效抵御袁绍的进攻,公孙瓒下令加固工事,在城墙周围挖了10条壕堑,在壕坚上又筑起10丈高的城墙。同时,他还囤积了300万斛(音:狐,一斛约为5斗)粮食。果然,袁绍连续几年攻城,都无功而返。

袁绍一怒之下,动用全部兵力加紧围攻。公孙瓒见情况不妙,急忙派儿子杀出重围,去搬求救兵去了。后来,公孙瓒的救兵来到,他派人送信约定:以举火为号,然后内外夹击袁绍。谁知,送信的人一出城就被袁绍的部下抓获,得知公孙瓒的计谋,袁绍便将计就计:按其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果然中计,领兵出城接应救兵,却遭到袁绍布下的军士伏击,大败而逃回城里。袁绍乘胜在城墙外挖地道,直达守城的中央。等一切准备充分,袁绍一声令下,大批袁军仿佛从天而降,对公孙瓒的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公孙瓒精心设计的防备倾刻瓦解。公孙瓒见败局已定,杀死自己的家眷后,自尽而亡。

赏析

关门捉贼与借刀杀人或上屋抽梯一样都属于中国那类其含义直截了当、从字面就可以理解,没有诗意,也无相关典故的计谋。构成该计的两个行为,被按照次序极为简洁地描述出来:首先关上门,然后再抓住入侵者。该计的行动方式正好与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相反,但町与其相组合。

关门捉贼中的“贼”多指事实上的贼人,而“关门”却时常被转义理解为在野外进行的包围。

关门捉贼是紧接着金蝉脱壳的。金蝉脱壳注重的是脱逃和暗中逃遁,而关门捉贼与此相反,不是脱逃,而是使脱逃成为不可能。如果金蝉脱壳是在危急关头、陷入敌手、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施用的计谋,那么关门捉贼却适合于为具有优势、处于强势的人所采用。

关门捉贼属机灵计。要么利用敌人的弱小和孤立,要么利用它自动闯入我方领地的情况,要么发挥自己的优势,切断敌人所有的后路并置之于死地。

倘若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对敌人进行封锁就有可能对自己不利。蜀国丞相诸葛亮(181—234)就曾因此而失败。234年,他远离国门,面临严重的补给困难,将退守河岸边的敌军将领司马懿(179…251)围困长达100天。长时间的封锁,最终并不是司马懿消耗殆尽,而是诸葛亮自己依据出现于16世纪至i7世纪的《三十六计》一书,“贼”在军事上是指奇兵,即使用偷袭战术的部队和游兵,或在一方领地上出没无常、机动灵活、流动作战的敌军小部队、游击队等等。其特点是人数较少、行踪迅速难测、诡计多端、能造成很大的破坏性。这种敌人,要尽可能迅速地消灭他们,并听从《孙子兵法》的忠告:“十则围之”;这样的敌人如同“网中之鱼”,可以“瓮中捉鳖”。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曹操(155-220),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对《孙子兵法》进行阐述。按他的解释,“十则围之”不能单纯从数字上来理解,而是要从指挥者的角度,对敌我双方统帅的指挥能力、武器装备、战斗能力以及天时地利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如果具备相当的优势,而且胜券在握,用关门捉贼也可来围歼敌军主力部队。

要避免的情况是“狗急跳墙”,或者说是“逼到墙角的猫会变成老虎”,不能把关起来的“贼”逼急了。关于这点,可参照公元前4世纪军事论文《尉缭子》里提到的那位挥舞着刀剑的蛮汉:“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在街市上杀人,众人没有不躲避他的。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这个人特别勇敢而众人都无能。为什么呢?因为抱必死决心的人和贪生怕死的人,本来是不相同的。)

包围圈必定是冲不破的,“关起来的门”应是打不开的,“锁起来的屋子”应是没有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必须要在敌人还没有想到要决一死战,成为亡命之徒时,去战胜他。

对势均力敌的敌人不应去包围,因为这会有“引狼入室”的危险,会把房子里所有的东西打得粉碎。对势均力敌的敌人来说第十六计更适用一些。然而,也可以为围歼敌人而创造有利条件,即采取分散敌人的办法,然后集中自己的有生力量,获得优势之后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

不给被包围的敌人采取任何计谋的町能性,要把敌人置于明处,而我方则尽量躲在暗处。就像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三分钱》歌剧中的台词:“只看到明处的人,而看不到暗处的人。”

即使给敌人一定的活动余地,也必须是在特定范围内。像老子说的那样:“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 ,73章)。按照这句话的精神实质也许可以贯彻《孙子兵法》中“围地则谋”的意图,而给被围困的敌人让开似乎可以逃脱之路,以达到第十一九计中瓦解其气势的效果。让敌人感到自己有救.“示以生路,令无必死之心”(杜牧)。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让敌人真的逃脱,也要避免像《吴子》(后人认为是吴起[前?--前3811所著)中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干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

封锁敌人,既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为了达到间接封锁的目的,要全面掌握敌人所处的真实情况。任何可能的藏身之处都不能放过,并要切断敌人与外部世界的信息渠道和物资补给。尽量破坏敌人可能利用的一切机会,使其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关门要么视情况立即进行,不使变得多疑的贼还有机会迅速逃跑;要么晚一点,等贼窃物在手后,来个人赃俱获。关门也可闪电般进行,让贼的脚来不及伸出门缝。然而关门也可以不声不响慢慢地进行。

倘若公开大声关门,被关起来的贼因此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动摇,恐惧加大,很可能就会束手就擒。倘若悄悄地关上门,可以避免突然反抗的危险。只要贼误以为门还是开着的,并确信他还有逃脱的可能,就会阻碍他产生不顾一切反抗的意志。关门捉贼的目的是抓贼。枝孙子兵法》曰:“五则攻之。”如果我方很强,只要敌人因门被锁住而惊惶失措,无法振作起来采取什么反抗措施,就可以捕获他。也可以让贼四处碰壁,用这种办法使其疲劳,然后抓住他。在军事冲突中,实施长久包围的另一个动机可能是:有意等到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敌人发生混乱,以便轻易战胜他。若被围困的敌人如困兽犹斗,可以另想办法诱敌上钩,以便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抓住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大将班超于公元73年在一次大胆的夜间偷袭前所说的名言,后发展成为成语,其意为:有的时候,尤其是在军事冲突中,人们不能回避直捣敌“巢”。若不是立即进行大胆奇袭,就应当遵循《围棋十诀》中的第二个秘诀:“人界宜缓!”

如果有必要的话,应该借助信息计(如反客为主)了解敌情,对敌方领地进行探测,以防危险。准备好一条退路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我方被包围,敌人突然打开一条可以撤退的通道,作为被围部队的指挥就应当阻断这一可能的逃路,以保证部队拼死作战。这是杜牧在注释《孙子兵法》时提出的建议。

关门捉贼与上屋抽梯都是切断敌人后路之计。与上屋抽梯不同的是,关门捉贼是阻断敌人周围所有的后路。关门捉贼中的敌人自愿进入“虎口”,而上屋抽梯中的敌人要被诱进虎口。实施关门捉贼是为了使敌人束手就擒。用上屋抽梯是为了引诱敌人采取某种措施,而不一定是让其投降。关门捉贼是在自己占据优势时使用,而上屋抽梯完全可以在一般情况下使用。

在中国某些智谋书中,将诱敌钻进事先设好的口袋,也归入了关门捉贼。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关门捉贼与上屋抽梯的结合。▲

由来

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义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员们常讲惑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相当。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使用此计的比比皆是。就我国古代战争史来说,使用此计的著名战例,较早的友战国 时代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公元前342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汉初的楚汉垓下之战(公元前203年)等,此后运用此计消灭对手的就更多了。 ▲